吴淞滨江畔的灯塔与爱情
宝山·考古之旅
海派城市考古,一种时下正流行的沉浸式微旅行方式,是上海这座城市一张特别的名片。一条小街、一座老宅、一处角落,“考古”可以是祖辈的故事,也可以是儿时的记忆。
今天,我们就从一段吴淞滨江畔的动人往事开始,走进宝山,走进这个自古以来航运、交流、商贸的重要聚集地。
往事•一个爱情故事
周有光和张允和
1928年,一个翩翩少年、一位红粉佳人从吴淞中国公学走出来,两个年轻人一路并排步行至吴淞江边,此后风雨同舟七十余载,书写了一段伉俪情深的绝美佳话。他们就是我国著名语言学家、被誉为“汉语拼音之父”的周有光和妻子当代著名昆曲研究家、“张家四姐妹”中的张允和。
中国公学校舍、大门
半个多世纪后,张允和在《温柔的防浪石堤》一文中记录了下当时的场景:“那是秋天,不是春天;那是黄昏,不是清晨;倒是个1928年的星期天。有两个人,不!有两颗心从吴淞中国公学大铁门走出来。一个不算高大的男的和一个纤小的女的。他们没有手挽手,而是距离约有一尺,并排走在江边海口。他和她互相矜持地微笑着,他和她彼此没有说话,走过小路……脚步声有节奏地弹奏着和谐的乐曲。”
沿着二人共同走过的吴淞滨江前行,在长江和黄浦江交汇的吴淞口,一条千米导堤从陆地延伸至江面,划出一道优美弧线。石埂尽头伫立着一座白色钢筋混凝土灯塔,为每一艘进出长江航道和黄浦江的船舶助航,它就是吴淞口灯塔。
前尘•一座河塘灯桩
吴淞口灯塔的前身河塘灯桩建于1928年,是一座钢架结构、设置在堤坝坝端的警戒灯桩。新中国成立后,有关部门非常重视吴淞口航标的维护和修缮。
此时•一座白色灯塔
时光荏苒,日升月落,岁月蹉跎。从明代航海家郑和率船队下西洋时昼夜燃烧的一缕烽火,到如今矗立在长江与黄浦江交汇口的现代航标,经年流转间,斗转星移,浩瀚无际的滔滔江水静静流淌,见证了城市的沧桑巨变。
目前,吴淞口灯塔不对外开放,只可远观。如果想要一睹吴淞口灯塔的荣光,那滨江畔的上海吴淞炮台湾国家湿地公园就是绝佳的远眺地。沿着公园里的木栈道一路向前,凭栏眺望,浩瀚江水与无垠天际连成一片,吴淞口灯塔静静伫立,沧海桑田间,岁月依旧静好。
漫步在吴淞滨江,遥望吴淞口灯塔,“蓝蓝的天、甜甜的水、飘飘的人、软软的石头”,翻开《今日花开又一年》一书,再次阅读《温柔的防浪石堤》时,忠贞爱情的守望、百年前的浪漫,一如眼前起伏的波涛,再现光泽。
宝山汇APP
上海宝山微信
上海宝山微博